4月20日,地震一出,八方援助。新闻中各种感人事迹的传出,让我们身在外地的人也是心里痒痒的,总想去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。
在这种心态下,个人、社团都疾奔灾区,抱着各自的目的,有真正想去进行援助的,有期望出名的,有的则是怀着大家都在伟大付出,我不甘落后,也要伟大一把的……
于是,通往雅安的道路严重塞车。
你又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要去灾区呢?
尤其是进行心理援助的工作者,知道这一点很重要,不是因为想出名的就不能去,而是这样能够让你有的放矢。不至于让想出名的你跑到没记着的角落里苦逼地做事;也不至于让希望踏实做事的人总是受到记者的打扰。
各司其职,各尽其力,不挺好吗?灾区需要帮助,新闻也需要正面的榜样。知道并坦诚接受自己的目的,这是要去灾区之前的第一步。如果我去灾区,那我是既希望出名,也希望能帮到人的。
完成了第一步,第二步就是等待了。
发生地震后,人们首先需要的是物资,而不是心理援助。这个是最容易理解的,马斯洛就提出,只有在生存需要满足之后,人们才会涉及到安全需要。吃喝都成问题,谁还能真正坐下来跟你谈心?谈理想?
停下自己稍快的节奏,等待合适的机会。
如果你能觉察到自己的节奏快了,试着去体会下发生了什么,让你乱了脚步?
是不甘落后的心态?那落后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你为何那么害怕落后?
是其他朋友的焦虑传递给了你?那朋友的焦虑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你为何承受不住那些焦虑?
是地震引发了你的死亡焦虑?那你又如何去面对你的死亡焦虑?去了灾区之后你又如何面对他们的死亡焦虑?
是地震触碰到了你的情结?那又是什么情结?你又如何去化解这个情结?到了再去这个情结再被触碰到了,你又准备怎么办?
看到了吗?在等待的过程中,我们依然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做的,那就是依然觉察自己。
第三步,到了进行心理援助的时刻了。
李孟潮说得好,心理援助不是心理实验,人家失去家园已经很可惜了,现在还要在做小白鼠,如果你实验成功还好,万一失败了,这对灾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了。
但我觉得,也并不是说没有太多咨询经验的人就一定不能去,如果能找到好的督导,在督导的指导下,依然是能够做很多事情的。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,都有一颗中国心。
那心理援助应该怎么做呢?我认为这个至少需要分为两个阶段:
第一阶段为危机干预。在灾害出现后的24小时内,人们就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,症状包括现极度悲哀、痛哭流涕,进而出现呼吸急促,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。表现大约有三大类:①极端恐惧,警觉性非常高;②愤怒、暴躁;③麻木、茫然。
大部分急性应激障碍会在数天内减弱,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的时间。
在地震后第一个月到第三个月,危机干预主要的对象是急性应激障碍的人群。
所谓危机干预,不是指心理咨询或治疗。众所周知,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需要把创伤打开,处理,再做包扎,这需要每周一次,并且持续一段时间的。但志愿者的身份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长期呆在灾区,所以我们能且仅能做的,就是危机干预——仅仅去包扎伤口!
不要去挖灾民的伤口,除非你能在那里呆上几个月!
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帮助灾民建立安全感,陪伴、跟他呆在一起、允许他谈论灾难事件、让他在愿意的时候表达出内心的无助、恐惧、悲哀、愤怒等各种情绪,这里面最为重要的是,你能够承载著他们的这些负性能量。
在危机干预时如果你手忙脚乱了,如果你总是在想我要怎么帮他了,如果你开始急着使用各种技术了,如果你开始走神了,如果你开始如坐针毡了,那你就需要在事后赶紧去找找你的督导,这些都是你hold不住的表现了。
心理援助的第二个阶段是创伤治疗,一般在地震后一个月至长期。这个阶段的对象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灾民。
之前说了,急性应激障碍通常不会超过一个月,如果超过一个月,则可以考虑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。
通常进行创伤治疗的已经不再是志愿者,而是有计划、有时间能够长期在灾区进行援助的心理工作者。如果你有时间、有精力、有经济能力在灾区进行长期工作,那就可以在稍后一点的时间进行系统的创伤治疗。
不过,那是后话了。
提醒大家,如果你准备好了要去灾区,一定要先想好:我去的目的是什么?我能呆多久?我能做什么?
最后,为灾区人民祈福!
版权所有 © 2024 广州心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:粤ICP备202011467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