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一天天长大,从嗷嗷待哺的婴儿,到活泼可爱的幼儿园小朋友,再到调皮捣蛋的小学生。
虽然孩子在不断成长,但在父母的心中:孩子还是那个愿意乖乖跟自己分享事情的小孩儿。
然而,一到青春期,为何孩子就变了呢?变得叛逆、不听话,一到家就关上房门,不愿再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情绪、想法和生活....
慢慢地,许多父母感觉很难与孩子交流,看着满怀心事又不愿多说的孩子,父母很着急,又很无奈,不知道孩子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,不知道怎样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。
一、为何青春期的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呢?
首先,我们来看看,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相比较,有什么特别之处:
青春期,指的是青少年11~16岁的这一时期,此时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却不平衡的阶段。
青春期孩子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其产生成人感,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,希望得到像父母一般的社会地位、信任和尊重,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,认知水平、思维方式和社会经验尚未成熟。
这样的心理特点造成了青春期孩子内心的各种矛盾与冲突,若父母们没有及时注意到孩子的变化,并调整自己与孩子的沟通、互动方式,便容易让孩子与自己的距离越拉越远,甚至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。
二、那么是什么原因,孩子离你越来越远,不愿再像从前跟你袒露心声呢?
既然不被理解,便没有倾诉的必要
当孩子抱怨读书很辛苦、作业太难时,很多家长担心孩子不重视学业,怠慢学习影响考试、升学,听到孩子抱怨就着急,想立马扭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,忍不住说教、规劝。
“还不是因为你没有认真听课”
“读书哪里有我们工作辛苦”
“啥都不用你操心,净读书就好了,有什么辛苦的!”
这些话,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,反倒让孩子感觉父母并不理解自己。
内心真实的感觉被否定是一件很难受、很委屈的事情,当孩子多次不被理解,慢慢地便不愿再把真实想法展现在父母面前,更多地向有同样经历、同样感受的同学、网友诉说心中苦闷。这样一来,父母便错失了许多与孩子深入交流的机会。
挫折教育,打压孩子的自信
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主流是谦逊、低调,不少家长也深受影响。
当看到孩子学习进步、习得新的生活技能等突出表现时,虽然内心高兴,但担心孩子骄傲自满,因此说一些挫败孩子的话,让孩子“保持谦虚,不要骄傲”。
但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,正是需要成人,特别是父母的认同与支持。当自己取得进步、成就时,非但没有被看见、认同,反而还被无情贬低、嘲讽,孩子心中会产生愤怒、不满等负面情绪。
久而久之,孩子自然不愿意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,毕竟高兴的事情跟父母说了,都会被“泼冷水”,不高兴的事情跟父母说了,不是自找难受吗?
只关注学习,成绩就是一切
社会竞争、生存的压力让父母们深感学历的重要,难免有意无意中向孩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,但过分关注,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。
若父母对孩子未来过分焦虑,对学业看得过重,每次谈话、聊天都是围绕学习这个话题,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其他需要。
例如,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读书学习上,其他的事先放一边。
所以,当孩子说起“王者荣耀”“吃鸡”时,会被父母批评,只顾着玩游戏,不认真学习;孩子看电影、看动漫或书籍后,想与父母分享感受、心得时,被训斥浪费时间;当孩子希望与朋友们逛街、聊微信时,被教育不务正业....
这样的沟通模式,不仅阻碍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,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,并不关心真实的自己,自己其他的爱好和需要都被忽视。试问,长期下来,孩子还愿意敞开心扉吗?
久而久之,两代人坐到一块聊天,就变得非常困难,变成了尬聊,或父母说一大堆孩子沉默无语,而私下孩子宁肯跟网友、陌生人聊得火热,袒露内心隐私,也不愿意跟自己父母好好沟通。
▏三、如何让孩子重新愿意与父母交流?
若想一个人诉说心事,先要做一个及格的倾听者。
在孩子抱怨时,先不急着下定义,也不急于判断对错。不妨先多倾听,先了解情况,明白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。多问问孩子的感受和想法,而不是整个事件都还未听完整,就立马凭借自己的主观而下定义、判断、分析孩子的对错,然后,搬出种种是非大道理。
青春期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想法,若父母能够耐心听听孩子倾诉,既给了自己机会去看看孩子内心的想法,也让孩子有个空间去展现自己内在的想法。
这样的沟通方式,让孩子觉得与父母倾诉是安全的,也满足了孩子被倾听、被尊重、理解的需要。今后再有烦恼,也更愿意表达。
对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,可以用“先扬后抑”的方法。先表扬,表示你已经看到TA的进步,认同TA的努力,再表达需要加强的地方。“若以后可以注意这个地方,我相信你可以做得更好”,这样包含着鼓励、支持的建议,会比“挫败教育”更有效哦。
广州心灯心理专业广州青少年心理咨询,如有需要,欢迎来电咨询。
版权所有 © 2024 广州心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备案号:粤ICP备2020114672号-1